热搜词: 预增 1533

复原展出孙吴大墓,江苏首座考古博物馆将开放

澎湃新闻获悉,“5.18”国际博物馆日前夕,江苏首座考古学科博物馆——苏州考古博物馆将于5月17日在石湖景区正式开馆,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该馆将展出1200件/组文物,其中五分之四展品与遗迹为首次亮相,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同时复原展出占地150平方米、重近百吨的三国时期虎丘路新村1号孙吴大墓,这一大墓是苏州地区发现墓葬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孙吴大墓。

苏州考古博物馆效果图

苏州考古博物馆位于苏州市石湖景区内,紧邻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越城遗址东北部。据苏州考古博物馆介绍,该馆规划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972平方米,设计为地面一层、地下一层,总投资1.6亿元,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教授程泰宁主持设计。该方案巧妙融合了越城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建筑造型以地景式场地设计和越城遗址出土的“石锛”和“钺”为设计原型,由大气奔放的三角形块面构成,营造古朴、沧桑、野趣的历史氛围。建筑体量不高不大,既有传统文化的内涵,又有简洁明快的现代设计感,创造出绝佳的视觉效果。

一层基本陈列“源起江南——苏州地域文明探源”,以江河湖海的考古地理发展史、考古学理论方法和文物保护理念、考古成果叙事为主线,分为“江海共潮生”“手铲释天书”“考古见姑苏”三大篇章,科普苏州文明起源、解读考古何为、梳理苏州历史文脉等核心问题。考古叙事立足对本区域考古工作的产生、发展与成熟进行全面阐述。

博物馆负一层的“华章江南——苏州考古发现成果”陈列分为“文明溯源”“吴越新证”“都会寻踪”“海丝遗痕”四大篇章,按时间顺序对苏州考古进行叙事。展览以苏州市考古研究所的藏品为展陈底色,甄选陶瓷器、漆木器、青铜器、金银器、玉石器等出土文物1200余件/组,其中,五分之四以上的展品与遗迹属于首次亮相。除此之外,各类搬迁的遗迹本体,精心复原考古现场的真实场景也很值得关注。尤以占地150平方米、重近百吨的三国时期虎丘路新村1号大墓为最,仿佛带领观众穿越时空,亲身体验考古的魅力。

展出现场

对于展馆将呈现的三国时期虎丘路新村1号大墓,苏州市考古研究所所长、苏州考古博物馆馆长程义此前在接受苏州日报采访时介绍说,这处墓葬是苏州地区发现墓葬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孙吴大墓。虎丘路新村土墩应为一处三国孙吴时期宗室家族墓地,考古发掘工作从2016年持续至2018年,其中发现的1号墓为三国孙吴早期砖室墓,平面呈十字型结构,出土各类文物66件(组),包括青瓷、陶、玉、琥珀、琉璃、铜、金、银等材质。2018年发掘结束后,因种种原因,该处墓葬不再具备原址保护的条件,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只得在最大程度减少破坏的情况下,将墓葬整体切割后搬迁至仓库保管,等待易址重建。程义说:“当时就计划着等考古博物馆建成后,把它复建在馆内的。该墓合起来有90余吨重,发掘结束已近7年。”

三国时期虎丘路新村1号大墓

据介绍,此前相关考古与历史专家们认为该墓主身份与三国时期孙吴王室有密切关系,其身份地位或为吴王孙休之母吴氏或孙休之父孙羡。

对于苏州何以要建设一个专门的考古博物馆,程义表示,传统历史类博物馆相对重视视觉感受,文物精美程度为展陈因素之一,而考古博物馆以“遗址—地层—遗迹”为基本逻辑,重视历史发展的全阶段。

程义介绍,苏州考古博物馆将展示三山岛旧石器时代晚期—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后马桥文化—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直至近现代,整个苏州有人类活动以来的历史。将通过各个时期代表性的发掘成果,向观众展示苏州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在这条主线上观众将看到,苏州有非常发达的新石器时代,也有青铜时代的低谷,既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再次崛起,还有六朝时期的去中心化过程……难能可贵的是,在一些历史的关键节点上,我们发掘出了很好的器物群,如南方早期青铜时代的马桥文化红陶器、太伯奔吴的商周之际印文硬陶、春秋战国之际吴越争霸时期的黑皮陶器、秦统一时代的高等级建筑材料、隋唐之际的日常瓷器。这些历史阶段虽然短暂且文物相对较少,但对了解历史的接续发展却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

展出现场

展出现场

据馆方介绍,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苏州考古博物馆的展览都体现出“考古”的精神内核,呈现出吴地人类历史文化的演进历程。在重点揭示这些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充分强调各内容展项的“在场感”“参与性”“互动性”,希冀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观众寻找属于自己的内容和答案。空间氛围营造以“大地之上”的立面夯土带入展览主题,引导观众化身考古“亲历者”,以光影与土层带入参观情绪,将空间氛围与建筑特征充分融合。

展出现场

(本文文图部分据苏州考古、中国文物报、苏州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