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预增 1533

“以开盒为荣”是一种社会病,得治

据报道," 百度副总裁女儿开盒他人 " 事件过去近两个月后,仍有开盒群成员公开辱骂受害者。许多群成员一直拒绝道歉。作为威慑手段,开盒在饭圈斗争中极为奏效。双方为支持各自的偶像时有冲突," 但也没有什么深仇大恨 "。开盒被掌握在少数未成年人手中,在一些粉丝交流群里被群成员视为有用的技能,开盒者在群中会受到追捧,成为他们在小圈子中提高地位的方式,和威胁异己者的手段。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他们那群人以开盒为荣,把开盒信息发群里可能是想炫耀自己的‘战绩’。"

" 开盒 ",是网络暴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 人肉搜索 " 的进阶版本,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侮辱、诽谤他人,是赤裸裸的违法犯罪行为。既然是违法犯罪,那开盒者及其拥趸,怎么还有恃无恐、我行我素、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更有甚者还 " 以开盒为荣 "?其中缘由,值得好好剖析与探讨。

一则," 开盒 " 门槛很低,且有利可图。在网上,就有人吹捧开盒者 " 开盒和喝水一样简单 "。因为当前非法收集个人隐私信息很普遍,前几天,就有 65 款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 App 被通报,从这些信息都在境外的 " 社工库 " 之类的 App 里,查询信息很容易,可能只需要一次签到,输入手机号就能查到具体个人的很多隐私信息。此外,还有很多免费开盒链接在网上肆意传播。

种种原因下,使得获得开盒途径的人不在少数。这背后已形成一整套黑灰产业链,就连帮人 " 开盒 " 本身都能赚钱,在利益的驱动下,很多人自然把握不住。

二则," 开盒者 " 很多都是未成年人,本身对自身认知、控制能力较弱,对是非对错缺乏清晰感知,对自身行为可能给他人和社会带来的困扰和伤害相对无感,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陷入一种精神空虚状态。这么一来,在 " 被需要 " 和 " 虚荣心 " 的本能驱使下, 在 " 情绪宣泄 "" 自我满足 "" 实现自我价值 " 的诱惑下,他们很容易掉进 " 开盒狂欢 " 的蜜罐子,迷失在一片追捧和欢呼声中。在他们潜意识里,可能都没把 " 开盒 " 当成多大的事。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畸形饭圈文化和氛围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集体无意识 " 就出现了。以上种种,就使得所谓的规则、道德都沦为 " 背景板 ",畸形的 " 自我主义 " 占领高地。

三则,在隐蔽性强、取证困难重重、网络相关 " 黑灰产 " 容易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未成年人惩戒难等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当前社会对 " 开盒 " 的打击和整治,难以形成更广泛、全面、彻底的覆盖,效用相对有限,进而让 " 开盒者 " 及其附庸产生 " 法不责众 " 的错觉,放大所谓的 " 幸存者偏差 ",他们自然会继续张狂、嚣张。

毕竟只要法律的板子没有打在自己身上,就不知道疼,"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 的箴言更会当成耳边风。

这么看," 以开盒为荣 ",不仅是一种个人病,还是一种社会病。其背后关联着社会方方面面治理层面的堵点、难点,例如,数据泄露与信息安全问题," 开盒 " 背后的 " 黑灰产 " 利益链条问题、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和价值引导问题,整治 " 开盒 " 的现实触角如何进一步延伸打击力度如何覆盖更广更深的问题等。

既然是病,把准脉后,就得开出药方。相关问题的解决," 开盒 " 的深层次治理,将 " 以开盒为荣 " 转化为 " 以开盒为耻 ",是一个长期工程,从现实看,从不存在什么捷径,还是要 " 标本共治 "" 协同共治 "" 多措并举 ",善借用技术手段,持续提高 " 开盒 " 及背后产业链的越轨成本,为其真正戴上法律枷锁,唤醒尘封的道德意识。在具体实践中,一个重要的指导理念是,把法治和德治结合起来,用教育和制度来 " 抑恶扬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