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1533

“五一”机器人研学热,或能培养出未来机器人行业的“大疆”

“五一”期间,机器人、AI相关的研学活动十分盛行。

譬如,北京地区退出了“中科院人工智能MOSS机器人实训三日营”活动;

哈尔滨推出的“哈工大+格斗机器人”主题研学1日营活动;

深圳机构针对12岁~17岁青少年,推出了3日“湾区科技探索人工智能研学营”活动;

杭州地区则推出了以“解码中国硅谷”“浙大×阿里×机器人”为关键词的4天3晚五一科技探索营活动。

中新经纬相关报道

这些研学活动一般会加入互动体验板块,譬如“机器人互动体验”等,学员不仅学习机器人的结构和原理,而且操控机器人完成任务。

机器人因体验感强、互动性佳,逐渐成为孩子们了解高新科技的热门选择,他们能在互动体验中深入了解高新科技的产生过程。

“刃辛机器人”了解到,机器人研学活动已成燎原之势,不仅政策支持,而且家长与孩子也格外热衷,甚至出现了机器人公司参观票价被黄牛炒至3000元的事件。

众擎机器人公司相关声明,截图于公司公众号

这种全面参与的研学活动,对我国机器人行业的长远发展,意义巨大。调查表明,参与机器人研学的学生中,62%在大学阶段选择人工智能、自动化等专业。

对照此前我国大规模发展航模的历史,可发现航模活动推动了如今很多无人机创业者的诞生,譬如大疆创始人汪滔、亿航智能创始人胡华智、飞尼科技创始人谭钧元,也使得我国的无人机的发展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如今机器人研学活动的快速发展,或也能启发这些“祖国花朵”的兴趣,培养出未来机器人行业的“大疆”。

机器人研学盛行

和机器人握手,观赏机器狗跳群舞,看3A大作《黑神话》的奇幻场景再现……

这是游客在杭州杭州文三数字生活街区体验到的一幕怒,而这背后是“解码中国硅谷”“浙大×阿里×机器人”为关键词的4天3晚五一科技探索营活动。

虽然收费达到数千元,但是报名十分火爆,很多孩子家长都表示,在这上面花再多的钱都是值得的。

这些机器人研学活动的收费,一直比较高。

据中新经纬,北京“中科院人工智能MOSS机器人实训三日营”价格为4580元;

上海市场推出了“复旦大学+DeepSeek”一日营,快团团平台显示该产品定价为每人398元;

哈尔滨推出的“哈工大+格斗机器人”主题研学1日营定价为每人558元;

深圳机构针对12岁~17岁青少年推出的3日“湾区科技探索人工智能研学营”活动,价格为2680元。

高收费没有阻挡家长和孩子们对机器人研学的热情。他们对机器人的好奇,不仅仅表现在“五一”假期,在平常日子,就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到机器人公司参观。

为此,还闹出了一个小插曲——

虽然不少机器人公司设置了预约参观的渠道,但名额有限,由此带动了不少“黄牛”来倒卖参观许可。这导致多家机器人公司参观票价被黄牛炒至3000元。

众擎机器人公司、云深处科技、卓益得机器人、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上海青心意创科技等公司均对外表示,“五一”暂未开放个人参观,请消费者不要轻信非官方售票人员。

而在此前,众擎机器人公司还特意针对“黄牛”发布声明,表示“市场上出现未经授权的第三方机构和个人,以收取高额费用的方式售卖我司参观名额”,其实众擎机器人公司的参观是免费的。

机器人研学的火热原因在于:机器人,特别是人形机器人,真的深受公众喜欢。

人形机器人与人类的外形、行为相似,尤其是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互动方式更贴近人类,降低了人机交互的陌生感,更容易让人类产生信任和共情,人类会被其拟人化的灵活性和“生命力”吸引。

人形机器人的动态还符合视觉传播的需求(例如跳舞、跑酷),展示效果更具戏剧性和观赏性。

很多影视作品塑造了人形机器人的形象,使得人形机器人在人们的认知中不断强化。从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到《西部世界》《机械姬》,人形机器人常被赋予人性、情感甚至道德困境,成为探讨人类本质的媒介。

从教育角度来说,机器人研学被定位为培养科技素养的核心载体,市场规模巨大。2024年中国教育机器人市场规模约132.4亿元,预计2025年将增至142.4亿元。

未来,青少年群体对机器人研学的关注度与参与规模还会持续提升。

孕育未来领袖

机器人研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体验感强,机器人研学活动中会融入互动体验环节。

譬如,某研学活动设置了“机器人互动体验”和“人工智能课堂”板块,学员需要在期间学习机器人的结构和原理并操控机器人完成任务。

有些专业研学基地还会通过“动手拆解机器人”“芯片制造实践”等沉浸式课程,不断吸引青少年。

“孩子们对动手实践有天然的兴趣,互动板块能充分激发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亲自动手中了解科技。”

哈尔滨某研学机构负责人大宾(化名)对中新经纬表示,机器人因体验感强、互动性佳,逐渐成为孩子们了解高新科技的热门选择,他们能在互动体验中深入了解高新科技的产生过程。

有趣的机器人体验活动强调“理论+实践”结合,从硬件组装到软件编程的全流程操作,使青少年掌握传感器调试、机械臂控制等实用技能。

而且,体验活动中的开放性任务设计(如“设计会跳舞的机器人”)将激发青少年突破常规思维,融合机械工程、电子技术、艺术设计等多领域知识。

部分案例显示,参与者的创意方案已转化为发明专利。

更关键的是,这些体验活动将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埋下种子。这些孩子长大后,将可能在成为机器人行业的创新主力。

调查表明,参与机器人研学的学生中,62%在大学阶段选择人工智能、自动化等专业。

这方面,在无人机领域,已有成功案例作为借鉴。

譬如,大疆的创始人汪滔从小痴迷航模,父亲曾赠送他一架遥控直升机,但操控难度让他失望,这激发了他对飞行控制系统精准性的追求。他在大学期间自主研发直升机飞控系统,并最终创立大疆创新,主导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

亿航智能创始人胡华智5岁起便梦想“开飞机玩具店”,十几岁开始玩专业航模,甚至收藏了上千架航模。他后来创立亿航智能,推出全球首款自动驾驶载人飞行器“亿航184”,将航模爱好转化为革命性产品研发。

飞尼科技创始人谭钧元初一时因偶遇航模爱好者而自制固定翼飞机,大学期间成立航拍工作室。毕业后创立飞尼科技,专注工业级无人机研发,自研飞控系统并优化锂电池续航能力。

这些创业者或高管的共同特点是通过航模启蒙对飞行技术的兴趣,并在后续职业生涯中将爱好转化为专业领域的创新。

他们的经历,印证了早期产生的兴趣对职业路径的深远影响。

全民参与,从娃娃抓起

汪滔、胡华智等无人机创业的参与,使得中国无人机技术领先于全球。

而他们之所以从小之所以产生航模的兴趣,则因为中国航模发展世界领先。

新中国成立后,高层明确提出发展航空模型运动,提出开展航空运动培养航空后备力量的构想。

1951年成立了中央国防体育俱乐部,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航空模型运动和其他军事技术运动。1954 至1958年,中央国防体育俱乐部举办了四期全国航空模型干部训练班,为各省市航空模型运动的开拓和组织打下基础。

1954年航模干训班合影  图源:“我爱模型”玩家论坛

1956年起每年举办全国性赛事,其群众活动的广度方面达到和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1959年王塨首次打破留空时间世界纪录,此后至1978年间中国运动员共22次打破飞行高度、直线距离等航模世界纪录。

此后我国航模发展就一直领先于国外。

近50年,我国航模累计打破38项世界纪录,国际赛事金牌总数位列全球第二,尤其在橡筋动力、电动滑翔等传统项目上保持绝对优势。

我国建立覆盖中小学至专业队的四级培养网络,2024年全国注册航模俱乐部达2170家,青少年参与人数超300万,形成可持续的人才梯队。

‌作为全球最早系统推广航模运动的国家之一,形成“竞技-科普-产业”完整生态链,航模产业年产值超50亿元,占全球市场份额35%。

可喜的是,我国机器人行业的发展,也继承了航模发展的路径,先从娃娃抓起。

早在2009年“十一五”教育规划就首次将《普通中学开设智能机器人课程的实践研究》列为专项课题,启动机器人课程进校园试点。

机器人研学如今已被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青少年通过沉浸式学习提前掌握AI、编程等未来社会核心技能。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推动编程教育、机器人竞赛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高校增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

2021年至今,又‌依托“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核心技术攻关目标,机器人教育向产教融合方向延伸,校企合作开发家庭服务机器人等应用型课程。

自适应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等新型装备的教育场景研发也在进行当中,而且引导教育机器人向工业制造、家政服务等领域延伸,形成教育-产业闭环生态。

各地也都大力发展机器人教育。2025年多地出台细则,要求中小学每学年至少开展2次机器人主题研学活动。部分省市已将机器人竞赛成绩纳入中考综合素质评价。

综合政策影响推算,机器人课程与研学覆盖学生超3000万人次。2024年仅教育机器人相关赛事参与人数突破50万,同比增速达25%。

2024年数据显示,中国青少年在国际机器人赛事中获奖数占全球总奖项的28%。

“刃辛机器人”不难预测,在深受机器人影响的这么多学生中,在未来五到十年内,至少也能出现一个行业内大疆。(文/刃辛机器人 陈重山)

参考资料

[1] 《五一研学游,机器人也来了》,中新经纬,谢婧雯

[2] 《航空模型的起源及我国发展史》,梦海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