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北大硕士当食堂阿姨”
北大读书时期的黄女士。
这也让我想起上大学时,不仅利用寒暑假在“高大上”的媒体实习过,还在水果超市做过服务员,在酒店做过前台接待。前者是脑力劳动,每天需要思考不同的选题和创意;后者是体力劳动,一站一天。但于我而言,收获都很大,并没觉得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甚至也未在意过体力脑力之分。
这样的心态,对刚毕业的求职者来说,同样可以有。我们也应该注意到,黄女士说“在食堂工作的时候,比在互联网大厂更快乐”。开心,难道不可以成为衡量职业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吗?
正如黄女士自己所言,“自洽赢过一切体面。”人与人之间不仅有专业、能力的差异,也有兴趣、生活态度的差异,以及事业观和财富观的差异。我们要尊重这种差异性,让不同的人在不同领域、不同阶段各自生长。
换个角度看,也正是因为黄女士读了很多书,看过广阔的世界,才有了选择“另类”工作的能力。人生的美妙之处,就在于你还有余地探索不同的可能性。我们祝福每一个职业选择,也祝福每一段努力向上的人生。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让每个人都有更多的选择和自由。前几天,还有一则“北大毕业生转行做正骨师”的新闻登上热搜。如果所有名校毕业生,都去了大厂、科研单位或考公考编,那恐怕才是不正常的。对少数的职业选择指指点点,无形中也会给择业者以压力,固化“什么样的学校毕业就该找什么样的工作”思维,让他们不敢真正遵从内心和身体的感受去选择。
时间回到两年前,黄女士曾发帖称,研究生两年期间也经历过迷茫,不知道要做什么工作。从现实的角度讲,与其处在迷茫之中,不如多一些触手可及的尝试,哪怕只是过渡,也可能打开人生中的又一扇窗,看到更多不一样的风景。
(来源:澎湃新闻 马上评|我为什么能理解“北大硕士当食堂阿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