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川区这项工作荣登《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四川党的建设》
刊载报道《达州市达川区:成立“新农村·老专家”工作室——特色产业咋壮大 老专家来助力》
达川区西部柑橘产业园
创新:成立老农人“兴”村工作室
走进位于杨岩村的“何丕涛工作室”,墙面上粘贴的工作职责、工作思路、组织架构等内容格外显眼。这家工作室由何丕涛牵头负责,以助力当地柑橘产业发展壮大为目标。
“达川是农业大区,柑橘、青花椒、乌梅、蔬菜、桑葚等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较大,但品质良莠不齐,产业效益有较大发展空间。”达州市达川区人才发展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必须要有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专家人才做支撑。而农业农村领域退休或临退休老专家,正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何丕涛早在 2023年就已经退休,但对深耕多年的柑橘种植事业,何丕涛一直割舍不下。在他的心里有一本账,详细记录着柑橘产业发展的困境及解法。
“以施肥为例,柑橘施肥一年要三次以上,当地果农普遍只施肥一次。”何丕涛告诉记者,一直以来,当地粗放管理导致土地低效,柑橘低产、低质,“果农广泛种植的椪柑亩产低,平均价格低于市场价50%。”
而落地于杨岩村的达川区西部柑橘产业示范园(以下简称“示范园”)正是“解法”——示范园的高产可以带动周边合作社和农户改善柑橘品质。
退休那年,正值示范园建设有序推进。一头是退休后的休闲生活,另一头是达川柑橘产业的持续发展。何丕涛毫不犹豫,选择加入“新农村·老专家”人才库。
2023年10月,在达川区委组织部的帮助下,“何丕涛工作室”落地杨岩村,何丕涛开始定点为示范园提供技术支持。
为了充分发挥工作室作用,达川区委组织部牵头在全镇范围遴选出3名技术骨干、3名技能人才,汇聚起一支由领衔专家、技术骨干和技能人才三类人员组成的专家队伍,同时以工作经费、奖补投入、荣誉津贴等方式对工作室进行管理和保障。
赋能:特色产业延链增效
“培训结束后请大家排队领取农药和肥料……”3月初,工作室发起的柑橘春季管理技术指导院坝会在杨岩村10个组有序开展。
为了全面提升果农技能水平,工作室围绕水肥土、花果、修枝、病虫害防治等重要环节开展培训。
“不同于技术推广站开展的普及性培训,工作室开展的培训更深入,也更有针对性。”何丕涛介绍,通过线上老专家微信群“一对一”咨询、线下深入乡村一线“面对面”的现场培训,科学种植的观念逐渐在果农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柑橘产业的兴旺需要好技术,更离不开好品种。工作室遵循市场规律,逐步淘汰落后品种,引进新品种阿蜜达(爱媛46号)并扩大规模。考虑到新嫁接后的果树要三年才能丰产,工作室带动杨岩村探索出“柑橘 茴香”的套种模式,一年能为村集体经济带来近20万元的收益。
以品改示范园为试点,工作室由点及面健全管村镇柑橘产业链。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性服务已经从种植环节延伸到了销售环节。去年以来,为了保障柑橘销售价格,杨岩村流转5亩土地有序推进气调库建设,气调库建成后,村集体将集中收购并存储柑橘,实现柑橘的分级售卖,助力柑橘特色品牌打造。
发展:汇聚联农带农的队伍
特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支专业化的队伍。在杨岩村,一支“留得住、能致富”的柑橘种植专业队伍正在汇聚。
2月24日一早,杨岩村村民刘光后扛着锄头来到示范园锄草。工作一天,他可以挣60元。
常年在外打工的刘光后,今年回村后重新“捡”起家里的2亩柑橘园,“我家的柑橘要是和产业园里的一样丰产,还是有搞头。”
为了提升柑橘产量与品质,刘光后线上线下积极参与学习培训。因为学习能力强、表达能力强,刘光后成为杨岩村即将组建的农耕队的重点培养对象。
“剪枝、施肥等技术主要依靠经验积累。”何丕涛说,为了培养更多留得住的本土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室立足农村实际情况,将村(组)干部、党员、热心群众等列为重点培养对象,在工作上“手把手”教,带动培养对象技能提升。
天天和何丕涛打交道,杨岩村党委书记刘军也学到了不少技能。他说,在工作室带动下,成立一支技能水平高的专业队伍不仅可以扩大服务范围、满足更多果农的需求,也可以带动果农及村集体经济增收。
在达川区,老农人“兴”乡村的故事还在续写。“全程参与达川区双庙蔬菜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达州市达川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何渠华在退休后选择担任双庙蔬菜现代农业园区‘新农村·老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达川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乌梅现代农业园区等园区的‘新农村·老专家’工作室也在加紧筹建。”达州区人才发展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越来越多老专家的加入,将为全区产业增收、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技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