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最后一站”如何走过?广州举办殡仪馆公众开放日
3D打印技术如何助力遗体修复?追思会可以有哪些个性化的表达方式?3月29日下午,在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举办的殡仪馆公众开放日活动上,市民们“零距离”参观了殡仪馆的一线工作环境,亲身体验了“生命最后一站”。
在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的遗体修复工作室,由民政名家李发均领衔的团队正运用3D修复技术,为逝者精心修复面部轮廓。“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模具,再使用不同工艺流程进行后期加工化妆,使逝者以生前的‘自然状态’体面告别。”工作人员介绍。
为进一步满足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启动了“殡仪服务能力倍增计划”,每日出殡场次由5场增至6场,平均每日增加告别仪式15场。在优化服务流程方面,中心可“一站式”联办16项身后事业务、公众号和“穗好办”APP“一网办”22项业务,还简化优化办事流程,开通微警认证等措施,为“身后事”减负。
为了让生命教育“更生动”,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打造了广州殡葬博物馆,线上展厅与线下VR体验馆相结合,展示了广州殡葬文化的发展脉络。中心还积极搭建志愿服务和生命教育平台,在下属三大园区分别建立了“银河暖阳”志愿服务驿站,并联合团市委和高校共建生命教育实践基地,激励学生参与文明祭扫志愿服务、遗体捐献者缅怀纪念、墓园参观等实践活动。
文、图 | 记者 高焓 通讯员 张翠媚 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