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预增 1533

梅花奖在上海|湘剧《夫人如见》竞梅,长沙文旅来沪推广

5月15日,长沙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青年演员周帆携《夫人如见》亮相上海北外滩友邦大剧院,参演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这是湖南湘剧演员时隔25年、长沙湘剧演员时隔29年再次叩响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项的大门。

《夫人如见》是以维新派人士、“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的夫人李闰生平事迹为素材,创作的一部近代历史题材湘剧。“夫人如见”四字取自谭嗣同生前写给李闰书信的抬头,讲述了谭嗣同就义后,李闰承续亡夫未竟事业,创办“不缠足会”、女子师范学堂,收养弃婴等,为男女平权、妇女解放身体力行,成为一代“巾帼完人”的故事,集中展现了李闰从闺阁女子走向精神解放和人格独立的心路历程。

“《夫人如见》是我艺术生涯的一个转折和突破。”周帆表示,这部戏在时间和戏曲行当方面都有很大跨越。她要饰演李闰从青年到暮年30余年的人生,结合李闰年龄变化,涉及闺门旦、青衣、老旦三种戏曲行当的表现,对她个人而言,是一次极大的挑战。

为精准把握角色,周帆和主创团队多次前往浏阳采风,探访谭嗣同、李闰的故居与墓地,在史料与艺术的交织中提炼人物精神内核。周帆表示:“我觉得表演风格要‘既传统,又现代’。”剧中,她从人物本身出发,既保留程式化的古典韵味,又在情感表达上力求真实感人,设计了很多符合剧中人物的形体动作,让人物更形象、更立体,将李闰的柔情、隐忍与觉醒刻画得淋漓尽致。在“十哭”唱段中,周帆以颤抖的声线、浓烈的情感,将李闰对丈夫的深情、对命运的抗争、对时代的呐喊融为一体,将历史人物的精神内核转化为舞台语言。

湘剧拥有600余年的历史,是湖南本土重要地方大戏剧种,高腔、昆腔、低牌子、弹腔四大声腔体系承载着湖湘文化的基因。此次周帆参评中国戏剧梅花奖,实现艺术突破的背后,是长沙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出人出戏、守正创新“两条腿”走路发展模式交出的一份答卷。作为国家级非遗长沙湘剧的保护单位,湘剧中心坚持经典复排与原创精品并举。近年来传承恢复了《拜月记》《鹦鹉记》等传统剧目,同时创排《国歌·时候》《夫人如见》《大归》等原创剧目。在传承湘剧艺术的过程中,一批批湘剧艺术家发挥了重要的“传帮带”作用,徐绍清、彭俐侬、左大玢、陈爱珠、曾金贵、曹汝龙等湘剧名家言传身教、倾力授艺,将湘剧精髓传授给年轻一代。同时,长沙市“杜鹃花人才工程”也为青年艺术人才的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持,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湘剧演员。

长沙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王竣甲表示:“湘剧的传承不是简单的技艺复制,而是文化基因的当代激活。我们将持续深耕人才培养、经典复排、精品创排等关键领域,探索‘戏曲+文旅+科技’的融合之路,以多元化的传播手段,确保院团始终保持可持续发展态势。”

从曹汝龙1996年摘得梅花奖,到周帆2025年冲击梅花奖,长沙湘剧以守正创新之笔书写着非遗的现代生命力。此次湘剧出“湘”,既是艺术传承的代际接力,也是湖湘文化走向全国的破圈实践。

演出当天,“湘沪携手 畅游长沙”2025长沙文化旅游上海推广展示活动在北外滩友邦大剧院举行。长沙带来了美国网红“甲亢哥”长沙之行打卡的同款文艺表演和非遗展演,包括花鼓戏《刘海砍樵》,琵琶弹奏《十面埋伏》。长沙非遗传承人带来颇具地方特色的湘绣、剪纸,吸引上海市民驻足。

长沙还展示特色文旅资源,推广“湘沪携手·畅游长沙”主题线路和“美丽中国行·入境游沪湘”主题线路,诚邀上海游客来星城感受老长沙的文化韵、新长沙的休闲味,并邀请境外游客来上海、长沙两地体验海派风情、湖湘文化的不同风采,积极推动将长沙打造成为入境游第二站。